在笔墨中证谈。——唐泪
电影《临时劫案》,行将上映一周年。
香港那里,广大其事地安排了一场“驰念”性质的谢票,主演郭富城、导演麦启光和编剧陈伟斌皆将与会。
可爱进度,令东谈主感触。
这其实很稀有。
而名义上看起来,这部电影不但口碑南北极分化,若以2024年度内地和香港的票房排行来讲,它分列第四和第八名,或也只得中等评价。
履行上却含金量完全。
或令东谈主不测。
香港电影比年的走势,跌宕障碍。
历程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的极盛时候事后,于零零年代堕入肉眼可见的衰微,又经《寒颤》而至《肝火·重案》,倚靠内地商场重振。
然在而后,因小见大。
好意思亚电影溃于《风再起时》,天地电影两部大片《扫毒3:东谈主在海角》和《危急航路》,双双坍塌,蓄意勃勃的英皇电影,经《金手指》和《海关阵线》两役,几近逆风荡漾,多个名目叫停,安乐影业冬眠多时,以一部大制作《焚城》入驻冷档,也仍战败。
港产片何去何从,牵动不少香港电影东谈主的心。
或唯以中小老本港片为主力的无尽能源,在此凛冬之下,尚可喘气。
中小老本是要道词。
大制作电影一朝票房坍塌,等于灾荒。
而何为中小老本?
尽人皆知,在港产片的语境里,一亿及以上规模投资的电影,就可谓之“大制作”,比年来更演变为两亿至三亿规模。
前文提到的几部电影,等于典型“大制作”。
那么,中小老本的界说,以笔者的透露,或应界说为,三至五千万及以下的投资规模。
比如无尽能源的近期电影。
从《麦路东谈主》、《断网》,到《临时劫案》、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和《无名指》,不但全数与郭富城关联,且除了那部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,皆在“中小老本”的领域。
致使不啻如斯。
郭富城镇场的这几部电影,更皆是新导演作品。
斯须念念起,早前香港一位副导演说,香港演员大多敬业,但郭富城是最援手新导演的大牌演员,惟有你有好脚本,念念作念导演,他不错帮你经管通盘的事情,包括拉投资、找演员。
翁子光等于例子。
说回《临时劫案》。
前文讲,这部电影的口碑南北极分化。
有东谈主说它是烂片。
撇开那些坏心漫骂、见不得郭富城好的东谈主,绝大无数负评的指向,都在于电影中段“泳池钱物交换”那一场戏。
不雅众看得有点晕。
但并不是因为电影太崇高、烧脑,而是在这场戏的联想和编著处理上,确乎有污点,“偶合”得太过明显,又莫得那种冷静布局的智力,反而显出来力有未逮。
另外来讲,该片故事虽颇有“正奇相生”之风,却当真南北极分化。
林家栋和任贤皆这两个“衰仔”的故事,平平无奇,郭富城所饰演的“天哥”,则画意思致,又兼深入慑东谈主。
这一方面来自脚本,另一方面,又与演员的饰演关联极深。
郭富城在饰演上的念念象力,令东谈主叹为不雅止。
也等于该片要道。
中小老本港产片,以何为战?
在往常,躺在港片历史声誉和“后黄金年代”的适意区,诸如《反贪风暴》系列这种鄙俚之作,也能步步走高,致使上探八亿的单片票房。
如今呢?
无论威望若何,绝大无数港片,也曾重回“三亿上限”年代。
而这个所谓“三亿上限”,仅限港式交易大制作,且口碑还不成过分坍塌,诸如《危急航路》、《焚城》和《误判》,就可堪为例。
当真的此一时,此一时。
携港区大爆声势而来的《破·地狱》,最终票房,只可死力破两亿关隘。
一部与《临时劫案》有颇多相似的《恶行以外》,刚刚上映。
一样是新导演,一样是一个巨头演员领衔,一样是聘任全年最冷档期入驻,同时莫得量级新片,敌手多是上映两周以上的电影。
战况若何?
惨烈。
首日排片9.5%,黄金场次破万,票房占比4.6%,上座率2.6%,场均东谈主次2.6,皆几近垫底,单日总票房474万,排行当日第六,次日就将堪堪跌出前十,单日票房预估仅两百万。
最终票房,有极大可能不到1500万。
致使会更低。
反不雅《临时劫案》。
首日排片13.3%,黄金场次三万余场,票房占比30.5%,上座率9.6%,场均东谈主次12.2,横压全场,以2358万的单日总票房夺得日冠。
次日启动,连结拿了十四个票房日亚,临了与《金手指》成了“难兄难弟”。
内地二十二天上映期,斩获2.37亿票房,香港最终票房2122万,马来西亚票房1377万港币,其他地区及流媒体方面,笔者未有可信数据,略之。
保守揣测,这部电影的总票房收入,应该朝上了2.8亿,而电影投资,或至多不外三千万。
如斯投资呈报比,等于含金量之证。
也堪桀骜一场。
话到此处。
可能会有东谈主拿刘梁来对比。
二东谈主一个通常声称片酬半亿,另一个更以上市公司公告的体式,阐述真实界说片酬达六千万。
如果以此为程序,郭富城就怕是得甘居东谈主后。
但这其实没什么紧要。
片酬也好,番位也罢,都离不开一个“愿打愿挨”。
而郭富城的倚恃,虽然并不在过往名声和天价片酬上头,他致使时候称心,为新导演和小制作,来一场片酬的“大减价”,与之对应,却是饰演层面的“足金”,更或向来都是“物超所值”。
每个东谈主,走动之路,皆不换取。
毋庸相比。
履行上。
《临时劫案》的能量,并未被完全开释。
以常态政策而论。
续集蓄意,是交易票房得胜的不二法宝,因为前作大约“过滤”掉反方不雅众,进而令续作更具好感度和爆发力。
这虽然是建筑在电影的进阶之上。
就比如,古天乐找来麦启光,以《临时决斗》之名,开拍了一部贺岁片。
名义上看起来,有借力前作的可能性,但缺失了灵魂东谈主物“天哥”,若剧情、饰演和制作等等不进反退,又将迎来何种时事?
这是个问题。
如果“天哥”再携舛误入场,不雅众会不会愈加期待?
这个假定很意旨真义意旨真义。
反过来再论,中小老本的港产片何去何从?
唯新意与品性为核。